400 004 6868 別墅/大宅-尊貴熱線
3月23日,第八屆筑巢獎啟動新聞發(fā)布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。發(fā)布會上,筑巢獎組委會主席方曉風教授正式宣布了筑巢獎的學術主張,并闡述了這一獎項的文化立場,備受行業(yè)矚目。
據悉,創(chuàng)辦于2009年的筑巢獎,是中國室內設計領域的綜合賽事平臺。2016年筑巢獎進行“體制改革”,開始實行組委會制,以倡導“人居環(huán)境”為核心,關注對居住空間設計價值的探索與研究,關注青年設計師發(fā)展,并通過獎項賽事以及一系列評審、論壇等學術活動,發(fā)掘優(yōu)秀的室內設計師,建立并傳播正確的設計價值觀。
第八屆筑巢獎啟動新聞發(fā)布會:筑巢獎組委會答記者問
方曉風筑巢獎組委會主席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助理、教授,《裝飾》雜志主編
方曉風筑巢獎組委會主席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助理、教授,《裝飾》雜志主編
中央電視臺記者:大家好!我想向筑巢獎組委會方曉風主席提問:筑巢獎在理念上倡導的是“人居之美”,去年也評選出了很多優(yōu)秀的室內設計作品。請問,筑巢獎將通過什么樣的形式,向大眾轉化獎項的人居價值主張呢?
方曉風:這個問題非常好。筑巢獎的評選不是簡單地評出一個獎項,因為這樣就無法實現(xiàn)獎項設置和評選的真正目的,所以組委會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獎項的推廣,推廣工作主要分以下方面:
第一:參與展覽活動,不僅參加意大利米蘭設計周的展覽,在國內我們也將做展覽。
第二:編輯出版《筑巢獎年鑒》。這本書也很重要,我們與出版社合作,商定具體的方案,進行這本書的推廣。這本書的出版、發(fā)行,我們會做進一步的規(guī)劃。
第三:我們希望能夠與更多的社會媒體合作,將優(yōu)秀的獲獎作品及作者,以及作品中包含和呈現(xiàn)的價值觀推廣出去。筑巢獎的一大特點是專注于住宅類的空間設計,而住宅類的空間設計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這些獲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,正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(shù)人都能夠實現(xiàn)的生活。因此,筑巢獎的內容有非常好的大眾基礎。所以,我相信通過各種措施的配合,能夠讓作品得到很好的傳播。
李存東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、副總建筑師
李存東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、副總建筑師
新華網記者:大家好!我想向李存東老師提問: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創(chuàng)新理念,比如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的“雙創(chuàng)”,將其作為新一輪改革發(fā)展新動能。作為設計類的全國獎項,筑巢獎創(chuàng)新體現(xiàn)在什么地方?另外它對于社會的影響有哪些?
李存東:各行各業(yè)都在談創(chuàng)新,確實現(xiàn)在談創(chuàng)新也是一個最恰當?shù)臅r機,五大發(fā)展理念中創(chuàng)新也是第一位的?,F(xiàn)在國家的發(fā)展正在轉型,在人居環(huán)境方面也是如此。過去我們的發(fā)展是粗放的,尤其在人居環(huán)境方面,原來是解決有和無的問題,在這個過程中,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行為也比較多,甚至在風格上為了迎合市場,搞了很多的新名詞。但是,我認為這不是創(chuàng)新。在人居方面真正的創(chuàng)新,應該真正關注生活、挖掘生活本真,真正從人和空間的對應方面,更多地從價值觀的角度去精細化地研究如何創(chuàng)新,不單單只是形式上或者口號上的、名詞上的創(chuàng)新。
所以,在這個大的背景下,筑巢獎主要強調一種健康的居住價值觀,更關注在源于對生活的創(chuàng)新,更追求與國家發(fā)展的大環(huán)境相適應的、源于生活的創(chuàng)新。這是第一個層面。
第二個層面,筑巢獎的創(chuàng)新也體現(xiàn)在它的組織方式、評選方式和對作品的征集方式上。這個獎項首先是有一種價值觀的引領,通過獎項的引領帶動整個行業(yè),為整個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做一些實實在在的、精確的推動,而不是推出一個簡單的名詞概念。一定要落到實處。所以,獲獎的名額不會太多,所有獲獎作品都真正是精品中的精品,是有創(chuàng)作意識、包含著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作品。
另外,組委會對我們的信任,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我們不排斥學術的紛爭,我們愿意用自己的人情、知識、經驗真真正正地投入到評選當中去,希望能夠以此推動這個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鄭曙旸筑巢獎組委會名譽主席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、教授
鄭曙旸筑巢獎組委會名譽主席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、教授
人民網記者:我想問一下鄭曙旸老師:您提出過“設計文化生態(tài)整合”的理念,筑巢獎在“設計文化生態(tài)整合”方面會發(fā)揮哪些作用?
鄭曙旸:在第五屆筑巢獎頒獎時,我做的一個演講早就提出了這個概念。長期以來設計行業(yè),尤其是室內設計行業(yè)的設計文化生態(tài)上,我們沒有走到一個“合”的狀態(tài),仍然是“分”。
最初,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,而且是建筑設計的末端。過去我們把它稱為“裝修”,但是裝修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,它缺少一些韻味。室內設計發(fā)展到今天,已經完完全全從建筑設計里面脫離出來。但是,這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脫離,還沒有實現(xiàn)觀念上的脫離,所以我們設計文化生態(tài)還要進一步地細分。
大家可能注意到,近些年又出來一個新的概念,叫軟裝,我個人對這個概念是非常不贊同的。因為建筑的空間形式上有它的特殊性,就室內設計本身而言,如果提出軟裝的概念,那么無形之中出現(xiàn)了硬裝修的概念,這樣就讓裝修與建筑空間脫離了。
筑巢獎的參賽內容界定在微主體中,也就是一個住宅。為什么要這樣界定呢?因為住宅從設計的狀態(tài)到住的狀態(tài),是根本無法分離的。我們不可能讓一個設計設計方案的裝修和室內陳設由兩個團隊來做。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很多室內項目只作外裝修,家具、窗簾、地毯等等元素的設計搭配并沒有包括在內,似乎這是客戶自己的事。嚴格來說,如果只是把裝修做完,那么這個室內設計是不完整的。完整的室內設計應該是我們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以后,業(yè)主只要拿鑰匙入住就可以了。所以,室內設計不是一個“分”的概念,而是“合”的概念。
在具體做的時候,要有“總體設計”的理念,也就是剛才所說的“合”的理念。未來我們的住宅還會再發(fā)展,包括人工智能技術、智能化家居都會走入家庭,我注意到現(xiàn)在很多電子產品就是按照這個思維來做的。從這些電子產品中我們能看到,它們的設計就體現(xiàn)著一種“合”的理念,而不是功能單一產品。工業(yè)設計師直接針對產品來進行設計,而室內設計師要把所有產品結合在一個空間中,這些產品之間要協(xié)調,要有統(tǒng)和的概念。所以我們的室內設計,不論從哪個角度講,都是“合”的概念,而不是“分”的概念。
我們把所有產品都擴大化,使所有室內設計項目都能達到這個這種“合”的狀態(tài)。目前工裝領域很難完完全全做到這一點,這就是筑巢獎要將室內設計的概念向外擴展的原因。
吳晞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清華大學清尚人居建設集團副董事長
吳晞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清華大學清尚人居建設集團副董事長
記者:我想向吳晞老師提問:現(xiàn)在很多設計師把自己打造成明星設計師,并且形成了“設計師明星化”現(xiàn)象。您怎么看這個現(xiàn)象?另外,筑巢獎有沒有打造設計明星的計劃?
吳晞:我認為設計師是一個安靜的職業(yè),與戲劇、電影演員不同,設計師水平的體現(xiàn)和智慧的傳導是靠作品說話,而不是表演。我曾經請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保羅·安德魯來做報告,觀眾有上千人。在開講之前,安德魯來站起來拿著手機對著觀眾拍照,我想他可能不適應這么多人聽他講。演講結束后,很多人找他合影,他有點驚喜,其實這就是一種明星現(xiàn)象。
我有幸接觸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師馬里奧·博塔,他是一位安靜、謙遜的老人。我還觀察過好幾位建筑設計大師,他們都沒有把自己當作明星的想法,我猜測他們也不愿意別人把他們當做明星。這是我對設計這個行業(yè)和所謂“明星設計師”的解讀。
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層面:筑巢獎是不是一個造星的活動。我參加很多屆筑巢獎的評委工作,在這個獎項早期,確實有把設計師打造成為明星的意向。這么多年過去了,室內設計在發(fā)展,筑巢獎也隨之越來越成熟。因此,我們現(xiàn)在的目的是努力打造一批成熟的設計師,而不是明星的個體。我們還是努力地把設計工作做好,打造好看、好用、不貴、環(huán)保的作品,我想這是我們設計師應該努力的方向。
網易記者:大家好,我想請問方曉風老師一個問題:去年筑巢獎的總論壇摒棄了專家講授的方式,而采用了作品講評的形式。今年各地的筑巢獎論壇也將采用這種形式,我想請問做出這種改變是如何考慮的?這樣的改變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有什么實際意義?
方曉風: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涉及到筑巢獎的巡回論壇和頒獎禮的主要內容。這個問題其實與上一個問題有一點關系,以往的活動我們可能會請一兩位明星設計師或者知名學者,來做一個專題報告,用這種形式來做一個巡回論壇,或者將學術報告作為頒獎典禮的一個部分。但是,從第八屆開始,巡回論壇重要的主題內容不再是演講或者報告,而是對獲獎作品的分析、展示和評點,當然也包括對獲獎作品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專業(yè)的討論。
我認為這種改變有一個基本的出發(fā)點,就是設計實際上是一個特別強調實踐的行業(yè)。當然,明星設計師的演講也很好,但是這種形式有它的不足,因為一個人的智慧和體驗總是有限的,一個人很難在不同場次的演講中分享不同的內容。
然而,通過對獲獎作品的分析點評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作品的語境和它們面對的現(xiàn)實環(huán)境,與我們廣大設計師的工作實踐更接近,設計師們對此也更有共鳴。這樣的討論更有助于整個行業(yè)的專業(yè)水準的提升,而目前專業(yè)性討論的平臺并不多。其實在國外,很多不同的行業(yè)都會展開案例交流,包括醫(yī)生在內,醫(yī)生的交流主要就是討論病歷。
我們、設計師這一行,的確有一點作秀的傾向。所以我們也希望通過論壇形式的改變,某種程度上降低這種作秀的傾向,而更務實地去討論專業(yè)上的經驗,進行有效的交流。
曾輝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
曾輝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
北京電視臺記者:我想提問曾輝老師。北京國際設計周成功舉辦了很多屆,也向大眾普及了很多的設計理念,在您加入筑巢組委會以后,您是否計劃把設計周和筑巢獎再次結合呢?
曾輝:今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是第八屆,我們的筑巢獎也是第八屆,兩項活動的目的都是更好地促進我們的設計與產業(yè)的融合、能夠服務民生、為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而努力,因此基本方向肯定是一致的?,F(xiàn)在兩項活動都面臨著一個不斷在轉型、在升級的過程。我們現(xiàn)在不能再去把一些活動做成一個熱熱鬧鬧、哄動一時的作秀行為,而是更好的能夠借助公共服務平臺,為設計的創(chuàng)新提升起到推動和推廣的作用。所以從這點意義上講,未來肯定有很多的需要共同推動的項目。
在2013年,筑巢獎就和北京國際設計周共同做了很多推動的工作,曾經也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過頒獎典禮,我也參加了典禮。當時我覺得,確實頒獎頒得手有點酸。我們對于評獎的價值判斷不斷深入,因此未來筑巢獎的獎項數(shù)量也許會減少,其目的就是要評出真正有價值導向、有品質方向的獎。
因此,我相信無論是北京國際設計周還是筑巢獎,其實都是這樣一個目的:讓我們優(yōu)秀的設計師不僅僅去設計豪宅、高大上的項目,我們應該有本事、有能力用自己的設計智慧幫助小戶型的居民改善生活方式,而不是一味地鼓勵人們去買大房子。
無論是老城區(qū)的住房改造,還是現(xiàn)在大家都已經購買的房子,都會面臨著第二次、第三次的裝修改造過程。這樣一種改造已經不再是原有的模式,人們更多地尋求如何讓室內設計和空間環(huán)境更好地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符合當今的生活美學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,這是無論是設計界還是產業(yè)界,各個方面大家共同推動的方向。
徐全勝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、總經理
徐全勝筑巢組委會常務委員、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、總經理
記者:各位老師大家好,首先我介紹一下筑客網,筑客網是致力于解決別墅裝修問題的網站。目前已經有3萬多名別墅設計師注冊了筑客網,所以我要代表這些設計師向各位老師提問,尤其是向徐全勝老師請教。因為這三萬別墅設計師中很多都是筑巢獎的鐵桿粉絲,他們基本年年都參加筑巢獎。他們很多人都認為:新中式和現(xiàn)代的參賽作品最容易得獎。所以我想問一下第八屆的筑巢獎評審原則和方向是什么?是不是也是新中式、現(xiàn)代更容易得獎?另外,怎樣的作品才能得獎,獲得金獎?畢竟很多設計師都是奔著得獎來的。請徐老師為我們解答一下。
徐全勝:筑巢獎辦到第八屆了,它的原則和方向可以說更加追求室內設計的本源,因為我們總希望通過評獎的方式給設計增加很多附加值,這一目的確實也是對的。但是在設計的背后,有產品線,也涉及到金融等領域。正如方老師所言,從第七屆開始,筑巢獎就開始做出改變,第八屆我們也堅持改變。我認為這種改變是讓獎項回歸設計的本源,是價值觀的回歸、明確和堅持。
筑巢獎變革后更關注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,思考空間的各種可能,就是人居之美。同時也強調文化的立場,就是有本土文化的導向,畢竟是中國人設計的。
作為一個報獎的作品,怎么才能是優(yōu)秀呢?它首先必須是好的設計,比如很多礦泉水,除了作為飲用水的本質屬性以外,它的瓶子設計也很有特點,這樣的設計本身就能體現(xiàn)一種生活方式。
我們的室內設計同樣要體現(xiàn)生活方式,要創(chuàng)造人居之美、重視民生,同現(xiàn)當代社會價值觀一定要吻合。因為我們的作品要接受全世界的大師的點評,所以我們要堅持我們的立場,同時也要摒棄奢、繁、洋等設計理念。這樣的標準聽起來抽象,實際上很具體,金獎作品一定是比較全面體現(xiàn)這些標準的作品。
在第八屆的評審上,這一標準要堅持,要強化。這正是這一屆組委會所堅持的原則。
人民網記者:我想問一下鄭教授,您認為我們當前的年輕的設計師具有哪些特點?存在哪些問題?今年室內設計的流行趨勢是什么,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?謝謝。
鄭曙旸:我從事室內設計教學30多年了,我認為我們的最大問題在于,受過專業(yè)的、比較正規(guī)的教育的室內設計師,人數(shù)比例還是很低的。原因是我們國家的發(fā)展太快了,尤其是室內設計發(fā)展太快了,因此設計師的需求和供給不平衡。我們可以注意一下,家裝領域的室內設計師,相當一部分是“野路子”出來的,我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,因為1991年我們當時編過一本書叫《室內設計資料集》,那本書到現(xiàn)在還暢銷,什么原因呢?我曾經問過好幾個設計師,原來他們是現(xiàn)抓現(xiàn)賣。實際上這種情況是有缺陷的,因為設計師,尤其是室內設計師對知識、技能的要求是很綜合的。要提升設計水平,必須有很深的生活體驗,因為設計師是給客戶服務的,如果沒有客戶的生活體驗,一般來講很難做出好的設計。
我們認為中國設計師,尤其是室內設計行業(yè),未來要有一個更大的發(fā)展,設計師要提高自身的素養(yǎng)。這個其實不是很難,我們的設計師必須了解設計的本質:設計是對生活方式的設計。什么是好的設計?好的設計就是根據客戶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,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所謂“裝飾概念”去做。
好的設計師要了解客戶喜歡什么、客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是什么。而我們現(xiàn)在不光是設計師,包括我們的業(yè)主,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。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房子是用來住。很多設計師有這個心態(tài):希望通過設計一個房子,達到一種轟動效應,引領一個潮流。這是不對的,所以設計師必須要沉下心來。
筑巢獎通過米蘭理工學院在清華美院開了一個研修班,吸引了一大批設計師來參加。我負責其中第二堂課的教學,其實我課上講的內容,充其量是發(fā)達國家的中學課,我也接觸到意大利的一些學生,也為他們講課。他們一般是在高中結束的時候,如果選學設計,就會學到我在研修班上講的內容。而我們的很多設計師在行業(yè)內摸爬滾打了十幾年,但是室內設計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,我當時為他們布置作業(yè),沒有一個設計師完成,這也是一個問題。
我們筑巢獎希望回歸本源,真正通過一些到位的設計,把一些泡沫的東西擠出去,設計師們明白,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標桿、什么才是好的設計。我們希望最終通過若干年努力,室內設計師們夠達到國際一流設計強國設計水平。所以我們有時候只是看到表面,沒有看到內在。設計師們還是要沉下心來,不是一哄而上地干什么,因為設計師本身就不是這樣一個職業(yè)。設計師資深的水平、修養(yǎng),只有達到了時代要求的價值觀的導向,才能跟上設計的潮流。
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我們的設計師在做小戶型的時候,思路的本體還是在往大了做,但是也許客戶需求的并不是這樣。我們的設計思路要變化,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設計。本身戶型很小,再將它變成很多個更小的廳,這個思路我認為是不對的。因為有些生活方式是客戶需要的,但是設計師沒有領會到。
對設計師來講,成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,有相當長的路要走。因為我們的教育是缺失的,我們中小學對設計理念的傳授,是靠美術課來完成的,這是一個教育問題,可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中國設計教學方面才能達到與國家發(fā)展相匹配的水平。如果若干年后我們的重點工程還要請外國設計師,而不是中國設計師,那這就麻煩了。所以筑巢獎從第七屆要轉型,回歸到設計的本質,這才是真正的原因。謝謝。